日期:2021-08-07來源:幼兒園學習網
這是中班美術案例分析3篇,是優秀的幼兒園案例分析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我開展了一節主題意愿畫:《快樂的魚兒》?;顒娱_始,我引導幼兒回憶有關魚兒的經驗:你們看到過魚兒嗎?你看到的魚兒長得怎么樣?小孩子們紛紛舉手回答:橢圓形的身體,身上有魚鱗,有小尾巴,還有一些小孩子講了魚兒的一些更為細微的特征如魚鰭、眼睛等。我再次引導:故事中魚兒做了哪些好事?(早上老師講過有關魚兒的故事)除了這些,魚兒還會幫小動物做哪些事呢?幫助烏龜找到媽媽、幫小蝦找食物吃等等,看得出小孩子思維很活躍活動也很投入。于是我提出要求:魚兒為大伙做了那么多好事,大伙都很感激它,于是它們想請小朋友幫忙給做好事的魚兒畫張像。接著我就“放手”讓小孩子自由表現,大膽發揮了??蛇@時我注意到有很大一部分小孩子的興趣似乎變了,一些小孩子拿著筆好像無從下手,一些小孩子干脆四處觀望,我走到正在左右張望的林海濱身邊鼓勵他:海濱,加油畫呀!可那他卻搖搖頭說:老師,我不知道畫什么。我沒有預料會出現這種情景,我一再地給那些小孩子鼓勁:試著畫畫看,畫錯了也沒關系;你們剛 才是怎么想的就可以怎么畫呀;可還是有幾個小孩子顯露出茫然的樣子,于是我就一一走到他們身邊引導提示:你覺得魚兒會做哪些好事呀?對呀,那你就可以畫魚兒幫烏龜找到媽媽的情景呀,你可以畫魚兒幫小蝦找食物呀。在小孩子作畫時,我走了一圈,發現很少有小孩子表現剛才所表達的生動情節,也很少有獨特富有個性的作品,有近三十個小孩子的畫沒有什么情節。而后,我在讓小孩子交流了“快樂的魚兒在干什么”后匆匆地結束了活動。
“為什么小孩子有那么豐富的經驗而不能充分表達?為什么我‘放手’給小孩子創造的自由而小孩子的作品是那樣的缺少個性?我突然覺得很沮喪。要怎樣讓孩子的畫即豐富又有個性。
本次活動我完全摒棄了傳統的美術教學,走進了“放手讓幼兒發揮創作”的誤區。要知道“放手”并不等于“放任自流”,如果盲目的追從華而不實,一味追求標新立異,或過分拘泥于既成模式,美術活動中教師的支持便失去了有效性。
一、案例場景:
一天,我組織中班小朋友進行"童心迎奧運"美術活動,要求每八人一組,共同在一張長兩米,寬一米的繪畫紙上,通過畫、剪貼、折紙多種形式組畫合作而成。這是孩子們第一次嘗試合作的形式來作畫,相互之間的摩擦時有發生。
正在我來回觀察幼兒作畫時,一個夾雜著哭腔的聲音傳到耳邊:"老師,你看呀。"我走過去了解情況:
"施施,你怎么了?"
"婧婧把我這里弄成這樣了,都不圓了。"他指著自己畫的奧運五環,哭著說。
同組的徐暢把頭湊過來說:
"是婧婧撞了她的手。"
我轉頭看了看婧婧,看得出婧婧也不是故意的,她也正在為這事而難過。一副很過意不去的樣子。
我對施施說:
"別哭了,她也是不小心的,沒有故意要弄壞你的畫!"
但施宇施依舊傷心地哭著,說:"她把我弄成這樣了!"
我見狀輕撫著施施,建議:
"施施不要急,我們一起想想有沒有補救的辦法,把這一條彎曲線變成一樣畫里的東西。"
我剛說完,他們一桌的人都動起了腦筋。不一會,徐暢想出了辦法:"可以再涂大一點,把它修圓。"崔浩宇卻說:"老師,我來折一只信鴿貼在那兒,表示信鴿來報信,告訴我們北京要開奧運會了"
"這倒是一個不錯的辦法!,我們來試試這個辦法好嗎?"
我馬上對小朋友的提議給予肯定,并且詢問施施,是否同意。
施施沒有說話,只是點了點頭。接著,她就讓崔浩宇在那里貼了一只信鴿,她的畫看上去依然是完美的。
二、案例分析
案例中兩個孩子之間產生的矛盾是由于一人的無意間的動作,對對方產生了傷害。施宇因為自己努力完成的作品被弄壞了而十分難過和著急,由于自我中心的思維方式,她開始責怪同伴。同時,她又不知所措,只好向老師求救,希望老師能幫她或告訴她該怎么辦??梢钥闯?,她完全沒有意識到要自己解決問題,他所想到的是"我該怎么辦",而不是"我能怎么辦?"對于發生的事情,我沒有簡單地做對與錯的評價,而是將問題留給了孩子,有意識地讓他們嘗試自己想辦法解決或補救問題。問題得到解決了,自然兩人相互之間的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我在這個過程中不是幼兒之間問題的解決者,而是幼兒解決問題的引導者?!毒V要》中提到:"教師要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在活動中教師就應找準自身的位置,抱著一種與幼兒共同探討的態度,才能使活動順利進行。美術活動的過程,不僅是幼兒如何學的過程,也是教師與幼兒互動的過程。這要求教師要有一雙"慧眼"去捕捉幼兒的興趣點,積極引導,共同創作。再如有一天晨間活動,孩子們都圍著笑笑帶來的七巧板拼木玩具議論紛紛,想動手試著拼拼玩玩,我趁機引導:"你們知道這是什么嗎?想玩嗎?只有這一套怎么辦?用什么做?怎么做呢?孩子們自由選擇材料認真地做了起來,并高興地拼著,相互議論著。"這時,文文喊了起來:"嚴老師!我們拼了這么多圖案怎么辦呢?"晨晨說:"記下來。""記在哪?"誰來記?"怎么記?"這一連串的問題又引了出來。阿凱說"可以準備一個記錄本我們自己記。"大家都表示同意,就跑了過來搶著記錄本記錄。此時,活動室內傳來了哭聲,孩子們一下子靜了下來,東瞧瞧西望望。我說:"孩子們是七巧板哭了,它想回家呢!"于是孩子們給七巧板在玩具柜中安了個家,想玩的時候就會拿出來拼一拼,拼好的圖案都記在記錄本上。整個活動中,我沒有過多的語言去"教"幼兒,而是給他們提供充分想象的空間,讓他們自由選擇,自主活動,與他們共同創造,分享創作的快樂。
午餐時,小任第一個吃好飯,他走進盥洗室,洗凈手,然后就張開雙臂、分開兩腳,抵住盥洗室的門框.振振走過來,見門被堵住了,就往小任身上撞,有點生氣地說:“讓開.”小任沒有反應.振振急了:“你再不讓,我就告訴老師去.”小任還是不肯讓開.這時,林林來了,只見她在小任的左手上按了按,喊著:“叮咚,叮咚.”小任立馬放下左手,讓林林進去了.振振也想跟著進去,但還是被小任攔住了.過了一會,依依也過來了,她也在小任的左手上按了按,喊著:“叮咚,叮咚.”小任又放下左手,讓依依進去了.振振想了想,走到門邊,伸出右手,按了按小任的左手,使勁喊:“叮咚,叮咚.”這次,小任馬上放下左手,讓他進了盥洗室.
案例分析:
1. 孩子有自己的樸素想法
任何人都是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孩子們也不例外.只是,他們有著不同于成人的觀察方式、思維邏輯.如:案例一中,被煙霧環繞著的人,可以視為看不見;案例二中,尖耳朵才是豎起來仔細聽的樣子;案例三中,“我的地盤”必須遵守“我的規則”.
2. 孩子有自己的表達方式
“自由涂抹的體驗是任何其他體驗所不能替代的,哪怕是不屑一顧的作品,也隱藏著孩子宣泄的快樂,注視形象變化的激動和創造的自豪.”小班的孩子,正處于自由涂鴉期,陽陽用大人認為的亂七八糟的線條、黑糊糊的色調、無拘無束的畫面,表達著他對正在吸煙的爸爸的看法.案例二中熊耳朵的形狀,案例三中游戲的方式,都是孩子們用自己的語言,訴說著他們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
3. 孩子有自己的活動價值
無論做什么,孩子們在意的是過程中的那份感覺和心情.案例一中的陽陽,迫不及待地想展示自己的作品.他的迫不及待,不是因為討厭爸爸抽煙,而是他非常想和大人分享畫畫的樂趣.案例二中的筱筱,十分得意于自己的想法――一只尖耳朵的熊.案例三中的孩子們,無論是游戲的發起者,還是其他三位自愿參與或被迫參與的孩子,都享受到了自主游戲本身的快樂.
對策:
1. 怎樣去看孩子
第一,視其所以.通過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仔細觀察孩子的一舉一動,微格描述孩子的活動,包括他們的表情.第二,觀其所由.用我們的頭腦去觀察孩子的行為,分析該行為是否有共性特征,是否有行為動機和需要等.第三,察其所安.用心去體察孩子的情感態度,欣賞并學習他們的視角、思維、邏輯,分享他們的靈性和率真.
2. 怎樣看懂孩子
孩子們在用自己的語言訴說著他們對世界、事物的看法.他們的“語言”遠比成人生動形象;他們的看法也比成人更有靈性;他們理解事物的本身也更純粹.“兒童是成人之父”,我們要做到“懷著崇拜,向孩子學習”,我們的主觀推斷一定要滯后于孩子的客觀表現.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靜下心來,捕捉孩子們的童心、童真,發現他們直觀的思維方式、簡單的邏輯關系.
3. 怎樣去做
第一,用精準而富有感情的話語說出我們的理解.如:對案例一,我們可以回答“有道理”來表明對孩子的認可;對案例二,我們回答“妙”來鼓勵孩子的創新想法;對案例三,我們回答“有意思”,讓游戲中的孩子們感受到我們的善解人意.
第二,用巧妙的策略引導發展.如:案例一中,我們可以引導家長用孩子的方式和孩子共玩共畫,在共玩中傾聽孩子,在玩的情境中巧妙地引導孩子,讓孩子的天性得以釋放,內在潛力得以激活,最終獲得自由而健康的成長.
《幼兒大班游戲案例分析3篇》:幼兒大班游戲案例分析第1篇 游戲的活動時間又到了,金一恒擔任的是理發店的發型師,有一個顧客來到了理發店,金一恒開始為他理發,只見他一只手拿著梳子,一只手拿著小推子,梳一梳
《中班幼兒個人案例分析3篇》:中班幼兒個人案例分析第1篇 觀察背景:欣悅是我班一個年紀較小的外地新生,經過一個月的幼兒園生活發現其適應能力還是相對較強的,但是做每件事情之前總喜歡來詢問老師下一步
《幼兒園教學案例分析3篇》:幼兒園教學案例分析第1篇 [案例實錄] 星期二上午,站在鋼琴臺前看我班小朋友的折紙的情況,無意間發現我班美美小朋友的折紙折的很特別,一張大大的折紙被撕成了“四張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