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20
這是《超重和失重》教學反思案例,是優秀的物理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高一物理是高中物理學習的基礎,但高一物理難學,這是人們的共識,特別是新課改下的高一物理難,難在梯度大,難在學生能力與高中物理教學要求的差距大。(如,我們講課時,經常都在講極限法,學生真的懂什么叫極限法嗎?而做題時,卻又一般都是老教材應用的方法)。
新課程標準理念下的探究性課堂教學是否能取得實效,歸根到底是以學生是否參與、怎樣參與、參與多少來決定的,同時只有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才能改變課堂教學機械、沉悶的現狀,讓課堂充滿生機。這就要求教師在領會探究性課堂教學實質的基礎上,隨機應變,靈活處理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設計合理可行的探究性教學,使學生的知識獲得、積累與能力發展始終處于一種良性循環狀態,這樣就可以使探究性課堂教學進入理想的境界。
依據中學物理課程的核心理念(以學生為本,注重提高學生的基本科學素養,使學生終生受益),本節課采取“情景——問題——探究——結論”的教學方法。情景是通過兩個趣味實驗引入:一是水平拉書本(利用失重現象),二是鉤碼斷紙袋(利用超重現象)。這樣設計的優點在于激發學習興趣,進而自然而然過渡到這節課的主題,什么是超重和失重?通過三個問題回顧:1、牛頓第二定律的表達式?2、物體的速度方向和運動方向有何關系?3、物體做加速或減速直線運動時,加速度和速度方向之間有什么關系?為后面理解為什么出現超重和失重作鋪墊。通過三個探究問題:1,重力怎樣測量?2,彈簧秤豎直懸掛、臺秤水平放置都向上勻加速運動,求彈簧秤和臺秤的讀數?3,彈簧秤豎直懸掛、臺秤水平放置都向下勻加速運動,求彈簧秤和臺秤的讀數大小?從理論上理解為什么出現超重和失重。緊接著實驗探究,自主體驗,分組實驗,感受超重和失重現象,組內討論,組間互評,感知超重和失重的條件,用牛頓運動定律分析感悟超重和失重的本質。水到渠成,結論自然得出。
關于教材處理,本節課本著“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設計理念并對教材內容進行了必要的選
擇與改組,精心設計好適用于學生學習,有利于學生發展的動態方案,有利于突破教學重難點,讓學生通過自身思考和合作學習來獲取知識和技能、掌握過程與方法、學會交流與合作,生成“學以致用”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在教學中,我遵循學生的邏輯思維結構特點,結合新課標要求(通過實驗認識超重和失重現象),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以及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整堂課的氣氛較好,學生也能較好地掌握本節課的內容。
雖說整堂課氛圍還好,教學目標、效果也達到了,但由于教學經驗等方面的種種不足,仍存在許多的缺點。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
1、由于學生探究過程需要留出較多的時間進行實驗的具體操作,因而時間較為緊張,有些學生事先沒有作充分的準備,實驗效果不是很好!
2、教學的各個環節的連接上,有些地方不太自然,以后會在這些方面下些功夫,讓課堂流暢起來。
本節課的困惑之處:
在新課程背景下,我們究竟需要什么樣的課堂?華泰的“三自”、杜郎口的“三三六”、北京十一中學校的“立體合作”、洋思中學“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等多種課堂教學模式激起了千層浪,新鮮驚詫的我們看到了課堂新的活力!可是,什么模式好?怎么學?怎么改?從哪改起?這么多模式,我們究竟該如何辯證批判的吸收為我所用?我一直在思索這個問題?!
今后教學建議:
物理是一門科學,只有有著良好學習習慣的學生才能學好物理。通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實踐,我發現現在的學生學習習慣非常的差,所以我們有必要加強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學生在物理學習過
程中一些基本習慣必須要養成。一是嚴格作圖;二是努力提高數學運算能力;三是規范解題過程;四是獨立完成作業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