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20
這是《流體壓強與流速關系》教學難點,是優秀的物理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在《流體壓強與流速關系》一堂課教學中,包括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通過實驗現象分析、推理、概括得出流體壓強和流速的關系結論。這一階段的分析主要體現在分析概括屬于探究中的分析論證能力訓練過程。
第二階段: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結論形成后,用此理論根據解釋現象和解決問題,屬于知識應用層面的,解決實際問題階段。
兩個階段的分析剛好是互逆的,由于大連物理教學非常重視現象的解釋,而且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點最容易設計在中考的簡答題中,教師對于將答題的思路根深蒂固,往往忽視的第一個階段的教學。
在研究此課的過程中,確實在第一個環節形成規律的過程出現故障。不少教師沒有注意到這個問題,目前,雖然教研時對本課的結構進行分析,依然存在不理解的現象。課堂上的表現是,對待規律形成的過程的操控不住。學生在通過現象分析的結論的過程中會出現兩種現象,以向兩張紙中吹氣靠近的現象為例分析:
1、邏輯倒置。如“因為流速大的地方壓強小,所以兩張紙想一起靠攏”這種說法完全是解釋現象的順序,將流體壓強和流速的關系當成了已知條件,這種情況一般出現在對這方面知識已經接觸過的思維不清人身上。矯正這種做法需要花費很大的氣力,因為這是思維問題。
2、思維跳躍。如“兩張紙靠攏,說明兩張紙之間的壓強變小了,吹氣引起的,所以流速大的地方壓強小”。這種情況比較普遍。邏輯是正確的,但是“為什么靠攏就說明壓強小”?這是教師在以前的教學中留下的遺患,如大氣壓教學中有“瓶吞蛋”實驗,教學中僅僅解釋為瓶內壓強減小二瓶外作用著大氣壓,所以雞蛋就調到瓶中。分析過程中沒有抓住物體的運動是由于力引起的這個關口,所以學生在流體壓強與流速關系的結論的分析論證的過程省掉“力”這個中間的量。
正確的思路是:從現象——————結論
吹氣—————————————————————流速大 ————兩張紙之間的流速大于之外的空氣流速
兩張紙靠攏——兩紙間的空氣對紙的壓力變小了——兩張紙之間的壓強變小了——紙內的壓強小于紙外的壓強
從現象(紅字)經過一翻分析推理,得到結論(藍字)
如果教師將根本點“現象是已知的,結論是未知”的這個本質說明白,學生就會解決思維倒置的問題。將壓強和靠攏的現象聯系起來,必須通過“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這個基礎環節。
在解決兩種問題的時候,思維的倒置難以解決,如果學生受到的解釋現象的訓練的越重,越不容易糾正,這種情況基本表現在教師的身上。教師的思維定式太嚴重了,對后面的解釋現象的分析過程根深蒂固。所以,解決學生的問題根本點在于教師,因為學生即便是接觸過流體壓強與流速關系的結論也不會有深刻的印象,如果從邏輯關系上分析,學生一下子就矯正過來了。
聯想起黃恕伯老師的話:“當路線方向錯了的時候,教師越用力,學生越倒霉”,教師的方向路線確定很關鍵。
以上,是從教師對教學的研究的中分析教學的故障,從另一個角度看,分析論證的事實證據類型不一樣,對學生分析論證影響也很大。
從題目“流體壓強與流速”的探究中,探究兩個物理量的關系,應該包括兩個物理量的大小關系,兩個物理量的方向關系,方向不是初中的教學內容。那么正確的思路就是找到改變流速的方法,找到表示壓強的方法。表示壓強的方法從U型管壓強計進入最為理想,是一種近乎于直接表示壓強的方法,學生容易理解。而教材恰恰沒有走正常探究設計思路,從一些有趣的現象進入分析推理,中間增加了推理的環節。從教材的本意來看,有趣的實驗現象到結論得出這個過程,還少了一個真正的科學實驗。教材中提供的有趣的實驗僅僅是為了驗證對“流體壓強與流速關系”的猜想。
本課教材編寫者的意圖到底是什么?用“實驗現象分析+推理”進行分析論證?雖然難了一點兒,但是對于學生的能夠形成正確的邏輯關系也是必要的。
介于本節的教學在安排在初三年級,接近初中教學的末端,對學生的能力提升教學是必須的,所以筆者建議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應該清晰的向學生呈現形成知識的過程和應用知識的過程兩種不同的思維方法,注重學生建構知識的過程。那么教師的思維就必須是清晰的、嚴密的。這是結構花的東西。
分析1 分析2
現象————————————結論————————————現象
總結、概括 演繹、推理
探究中分析論證能力 應用知識解決問題能力
常在綜合題中考察常在簡答題中考察
謹以此文引起教師的更多的思考和交流。希望大家能夠對以上觀點進行分析論證。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